沈葆桢故居搬迁入筑助推贵州旅游文化发展 近日,广州大众搬家公司独家关注“学义书院”的落成捐赠仪式在贵州省旅游学校举行。上海黔香阁董事长李建忠先生将自己精心收藏的雕花楼“九译堂”古建筑捐赠给该校,学校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建为集现代与古典风格于一体的“学义书院”。
“九译堂”,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受到高度评价,是被称为“中国海军之父”——沈葆桢的故居,它始建于同治十年(公元1871年),为典型的徽派浙式风格。九译堂面积共400余平方米,其结构严谨、雕工精美、保存完好,堪称古建筑精品。 “九译堂”采用了拆散、编号、运输、组装的方式,“搬家”至贵阳,并在李建忠先生的指导下,在其基础上扩建为1300平方米的“学义书院”。书院集展厅、图书馆、报告厅三功能于一体,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。
清雕花楼“九译堂” 整体搬迁贵州省旅游学校 贵州省旅游学校是最早落户清镇职教城的学校。“学义书院”则坐落于学校大门不远处,典型的徽式建筑外墙,让它显得雅致又幽静。顺阶梯而上,便看见石砖大门门匾上,镌刻着叶辛题写的“学义书院”四个大字。 推开木门进入书院,徽式建筑的“肚子里”,藏着一个纯木结构的古楼,这便是“九译堂”。九译堂为双层花梁雕花木楼,选材十分讲究,木件多半选用香樟、柏、梓等百年陈材,如今步入楼内,仍能隐隐闻到木料的芳香。
堂中几根高大的木柱,虽然些许裂纹已在它身上刻下时间的痕迹,但它们依然粗壮结实,牢牢支撑起了整个九译堂的第二层。这些柱子并没有直接支在地面,而是放置在约60公分高的圆柱形石台上,这样既扩大了空间,又让木柱与石墩完美结合,形成一种别样的美。 正中两根木柱上刻有九译堂主人——沈葆桢留下的楹联:“以一篑为始基,自古天下无难事;致九译之新法,于今中国有圣人”,“九译堂”的名字正是来自于此。 堂中有两个天井,其周围别致设计的悬柱,以及月梁和过门梁采用的满格浮雕,都精美无比,物群像浮雕栩栩如生,呼之欲出。仔细看去,木质的梁已经超出了木楼的范围,继续向外伸出,与学义书院的砖混外墙结合在一起。
原来,这就是设计者的独特匠心,这“梁外之梁”是专门购买了符合原风格的木料,将原梁加长延伸,不仅再次扩大了空间,也让这个古木楼与现代的混凝土建筑融为一体,400平方米的九译堂,也由此“变身”为1300平方米的学义书院。 堂中名人墙上,存放着包括叶辛、宁静、邹市明、谭盾、赵薇、金星等名人签名、捐赠、推荐的图书,书院目前共有藏书上万册,一、二层的四周,可读书、饮茶。二层走到最深处,推开木门,是一个现代化的能容纳200余人的报告厅。设计者的精心改造和布局,让书院不仅完美融合了古典与现代风格,还将展厅、图书馆、报告厅三种功能融为一体。如此,沈葆桢故居,不仅留存了古典的美和文化内涵,也在现代化的校园内,继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。 200年古楼焕发生机 曾惊艳上海世博会 沈葆桢原名沈振宗,福建侯官(今福建福州)人,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,也是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,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。他还是中国近代造船、航运、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,被称为“中国海军之父”。 沈葆桢最著名的故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26号,是一处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,目前基本保存完整,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而沈葆桢故居雕花楼“九译堂”老宅,位于浙江诸暨,有着200年的历史,却鲜为人知。 李建忠被称为“唤醒老宅子的人”,共收藏了200多座古建筑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,他在“运河城曲”展区献展了5栋雕梁画栋的老房子,包括晋商大宅、江南风韵的古戏台和雕花楼“九译堂”等,前往世博会的动迁费就超过1.5亿元。 李建忠回忆,雕花楼“九译堂”收购于2005年以前,当时濒于倒塌、损毁。和其他收藏的古宅一样,李建忠到现场后,录像拍照、测量、绘图,将古楼完整地拆下、整修、搬迁……入库后,经过清洗、防霉、防蛀、防腐等一系列程序,再经过能工巧匠的修补,得以复原。 祖籍上海的李建忠自称“贵州人”。在贵阳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他,始终有着“贵州情结”。他在上海滩的古建筑中,创建了蜚声中国的黔菜系“黔香阁”,2013年他曾把三栋清代建筑“桢槚阁”、“英华楼”、“都统楼”整体迁移回贵阳,在多彩贵州城建成了“黔元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”,发扬光大黔文化。 永久落户贵州 “九译堂”变身“学义书院” 2008年,李建忠结识了贵州省旅游学校校长朱维德,应邀实地考察了位于清镇的学校新址。“
当时只是一片野草乱石的荒地。”对校长描绘的学校蓝图,他深感困难重重。等到2013年李建忠再次来到校园,这里已经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旅游类国家级重点中专,开设了16个专业,承担着全省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。 “像朱校长这样热爱家乡、赤心投身教育事业、旅游事业之人,实属不多。”李建忠说,相对校长,他感到自己为家乡做的事还太少。回去后,李建忠给朱校长写了一封信:“您急切地想要改变贵州省旅游人才匮乏,专业教育滞后的使命感,让我看到贵州的希望和未来……我相信贵校的发展壮大,必将为大山中千千万万的孩子们,铺就一条通向希望的光辉大道!”由此,他决定将这座珍藏的沈葆桢古宅,捐赠给学校用作“书院”。 李建忠介绍,贵州的书院文化在中国大文化中分量很重,目前贵州境内尚存的书院、文庙遗址,有200多处,将“九译堂”变身书院,可以说是实至名归。 2013年9月,三辆满载着古宅构件的大卡车,从上海出发千里迢迢到了贵州。“为慎重,这些古宅构件一直存放在学校的仓库中。”负责建设的丁副校长说,学校花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,经过严格的选址、规划、设计,于2015年下半年才动工建设。 建设的过程中,李建忠多次带着他团队中的古建筑师,来到现场指导重建工艺。“中国木结构古宅的精髓是榫卯相接,工人们按照构件编号和图纸,完成榫头的穿插、结合。”李建忠分享着古建经验。 因为李建忠的父亲李学义是1960年支援贵州建设的老干部,曾担任贵阳市轻工局局长。“用老人家的名字命名书院,纪念两代人对贵州这片土地,深深的挚爱之情。”朱校长道出了书院名字的由来。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爱心助力贵州旅游教育 书院落成的当天,贵州省旅游学校正在举办2016年技能节,全校师生现场展示了酒店服务、烹饪、国际调酒、茶艺、形象设计、幼教等专业技能,赢得参观者一片赞扬。 贵州省旅游学校曾是一所社会力量成立的职业学校。2008年,朱维德校长带领大家从花溪迁到清镇,一切从零开始。“
当年得到著名影星林青霞的丈夫、香港著名实业家邢李原的支持,无偿捐赠了5000万元人民币。”朱校长说,加上政府投入,学校于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。 来自社会的爱心,让学校得以发展、壮大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旅游人才。在学校师生看来,李建忠捐赠“学义书院”正是这种社会爱心的延续,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注入中华优秀文化的文脉。 李建忠说,捐献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书院,可以让同学们在其中得到中华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,共同保护和推进贵州文化,激励师生热爱家乡贵州,增强文化自信。 朱校长表示,贵州省旅游业近些年呈现井喷式发展,但在迈进旅游强省的进程中,旅游人才呈现多方面的匮乏和紧缺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将充分利用好“学义书院”这块教育阵地,在二楼的展厅不定期举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,注重人才文化内涵的塑造,为发展贵州旅游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。广州大众搬家公司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