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阳、所城两个历史文化街区,承载了烟台的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。眼下,两街区搬迁改造项目正有序推进,相关历史文化挖掘工作也在同步展开。昨日,记者在芝罘区北部滨海开发建设指挥部采访时获悉,截至目前,朝阳(一期)、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改造工作已累计完成签约1728户,占总户数的65.2%。
今年,市委、市政府做出加快推进城市化的重大决策部署,提出要坚持精细、精美、精致原则,精心抓好朝阳、所城两个街区的保护与开发。这为延续烟台历史文脉、保留文化基因、提升城市形象、改善群众生活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,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。
“我和老伴挤在这29.4平米的房子里生活了几十年,确实很不方便。这次搬迁,政府给咱解决了困难,心里很高兴。” 昨天上午10点多,在芝罘区所城里南门里西巷15号的小院里,69岁的住户迟少堃带领记者参观了这处他生活了数年的老屋。“我们的房子很陈旧,冬天没有暖气,要自己生炉子,下水道每年也得通两回,我腿脚不方便确实很吃力。”迟少堃说,“我这房子虽然还不到30平方米,但搬迁补偿标准是不到45平方米的房子按照45平方米算,按照1.4万每平米的补偿标准,我可以拿到65万的补偿款。我觉得这样挺实惠,和老伴准备去买一套宽敞点的现房。”
79岁的老住户张昆荫是今年9月21日第一户赶去与指挥部签订搬迁补偿合同的所城居民。“我家34平方米的房子已经住了30多年,没想到今年能换到87平方米的大房子,还领到了征迁费、网格签约奖励费、搬迁奖励、装修补偿款、安置费,一共37852元。”谈到补偿,张昆荫的眼神中透出喜悦,“签合同那天早上,我不到7点半就到了指挥部,政府政策这么实惠,咱老百姓更得积极配合啊!指挥部工作人员非常有耐心,工作体贴、到位,我和邻居们都非常满意。”
记者了解到,考虑房屋搬迁特别是历史建筑后续修缮、运营的需要,本次搬迁工作采用“网格化协议搬迁”模式,原则上以独立院落或独栋建筑为标准,将整个街区划分为667个网格,在尊重房屋所有权人意愿的基础上,采用平等协商的方式签订《住宅房屋搬迁补偿协议》,当网格内的被搬迁人签约率和在搬迁期内的交房率均达到100%,则该网格区域内被搬迁人签订的《补偿协议》正式生效,指挥部将对网格区域内的被搬迁人进行补偿安置;如果网格区域内的签约率和搬迁期满前的交房率任一项未达到100%,则该网格区域内《补偿协议》不生效,该网格区域内的住宅房屋不实施搬迁补偿。按照这种模式,尽可能尊重民意、体现民意,争取群众理解支持,加快项目进度,尽早让两个历史街区焕发勃勃生机。
“我们通过广泛宣传政策,及时公开网格划分、奖励计算办法、分户评估价格、安置房规划建设、房屋签约搬迁、抽号选房、举报电话等情况,真正让群众打消顾虑、消除误解,清清楚楚签约、明明白白搬迁。”北部滨海开发建设指挥部向阳分部副指挥长曹建军告诉记者,“指挥部还聘请专业律师团队进驻,每一个审签室配备一名熟悉业务的律师,全程参与搬迁工作,全面审核协议文件,确保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个文件、每一项操作都依法合规,不出任何问题,不留任何隐患。”同时,工作人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,对年老体迈的被搬迁户,靠上去一对一做工作,全程陪同看房、选房、搬家,对生活困难的被搬迁户,千方百计给予帮助,对承租户,协调中介公司,帮助其寻找承租房源,对有家庭纠纷的,请律师提供法律服务、介入协调。
朝阳一期、所城街区住宅房屋共2650户,签约交房工作自9月21日正式启动,指挥部坚持全员发动、全面攻坚、全速推进,按照“最好的地段、最好的设计、最好的配套、最好的质量”的要求,设计、建设安置房。市区各级各部门、各个层面齐心协力,推动房屋搬迁工作顺利有序进行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完成签约1728户,占总户数的65.2%。“下步,我们将继续做好群众搬迁服务工作,加快推进街区房屋修缮,加强街区规范管理,坚持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烟台特色,努力把这两个街区打造成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民生工程、百年工程、精品工程。”曹建军表示。
另外,为了发掘历史文化底蕴、保护和延续城市记忆,打造烟台城市文化“名片”,两街区的历史文化挖掘工作也在同步展开。目前,已组织芝罘区作家协会、散文家协会、诗歌协会和微电影协会深入两街区,结合景观风貌、文化特色、人文情怀进行艺术创作,通过延时摄影、航拍等技术手段将两街区的红顶灰瓦、石板青砖有效镌刻留存,透过诗歌、散文、楹联等丰富的载体,将数百年历史沧桑以艺术形式生动体现。下一步,将组织学者和专家深入朝阳、所城历史街区进行采集拍摄、整理撰写,全面记录两街区历史变迁、人口变化、风气习俗等珍贵资料,深入挖掘提炼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居民记忆和陈述,并通过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媒介再现,形成图文并茂的《留住朝阳、所城记忆》系列图书、纪录片。
来自:大众搬家